SAT考试改革后中国式应试该何去何从
- 2014年07月21日10:06 来源:小站整理
- 参与(0) 阅读(3999)
美国大学官方在报道SAT考试改革时,举出了 empirical 和 synthesis 这两个词汇。我们可以看出,这两个单词不仅是词汇的例证,更是代表了SAT考试改革的精神,那么SAT考试改革的精神是什么?对,就是实证性的社科思维和分析能力。
在美国大学学习,不管你修的是哪一科,都必须以“实证”和“综合”为基本方法。现代科学的成立,就在于摆脱了纯思辨的经院哲学,以 empirical research 为基础。所谓实证研究,就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进行取证,然后分析综合得出结论。不管什么学科,都建立在经验性观察以及对其证据的综合分析之上。但由于这样的经验研究方法严格,用时甚长,需要大量的基金资助,也需要很强的耐心等待结果出来。一旦有了结果,往往就在学术界和公共舆论中引起一系列的震撼。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。
美国大学的学习注重实证性的观察和对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。现行的SAT考试改革,尤其对SAT写作考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。过去的的写作,考生可以随意铺陈自己的想法,需要证据时也可以摆出一副“何须出处”的架势,甚至干脆杜撰,绝不会受惩罚。改革后的SAT写作考试则要给考生若干参考文字作为证据,让考生对之提出自己的分析。考生自己的想法和见解,这才是阅卷老师最想看到的东西。而在阅读理解中,考生则不仅要勾对选项,还要为自己的选择在文本中寻求证据。总之,一切SAT考试改革后,均以以社会科学的实证性思维为基本框架。
但是这样的改革让长期与应试教育斗争的中国考生有点“吃不消”。中国式的英语学习,一切围绕考试转,说来说去就是词汇和语法,从来不会关注思维能力。而SAT考试改革,就要求考生英语阅读所表达的内容有深度的理解。看看《纽约时报》等媒体上对一些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报道就知道,这些报道经常是一两个版面的长文,充满了实证性分析,特别是在关于某项调查的实证结果能够支持某个结论、不能支持某个结论,某个结论要成立,还需要哪方面的数据,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因果关系,什么证据所显示的仅仅是相关性等等方面,记者引述各方面的专家,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背景分析。然而,许多中国学生,对其中所运用的基本概念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叫苦连天。
综上所述,SAT考试改革要求的不仅是词汇量的积累,更是能运用脑中的词汇,处理各种社会科学文献的基本能力,中国式的教育,能应付这些吗?